【涕泗的词语解释】“涕泗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古代文学或文言文中,用来形容人因悲伤、感动或激动而流泪。该词由“涕”和“泗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指眼泪和鼻涕,合起来表示泪流满面、情绪激动的状态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涕泗”已较少使用,但在阅读古文或欣赏古典诗词时,仍会遇到这一表达方式。理解“涕泗”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作者的表达意图。
一、
“涕泗”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词语,多用于描述人在极度悲伤或感动时的反应。其中,“涕”指眼泪,“泗”指鼻涕,二者合用,强调情感的强烈与外在表现的明显。此词常见于诗词、书信、史书等文体中,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词语 | 拼音 | 释义 | 出处/用法 | 示例 |
涕泗 | tì sì | 泪水和鼻涕,形容极度悲伤或感动时的情绪表现 | 古代文学、文言文 | “泣下沾襟,涕泗交流。”(《左传》) |
涕 | tì | 眼泪 | 多用于文言文 | “泪尽胡尘里,南望长安。”(杜甫) |
泗 | sì | 鼻涕;也指水流 | 文言中较少单独使用 | “泗水之滨,有圣人出焉。”(《论语》)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使用场合:由于“涕泗”属于文言词汇,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,建议在写作或翻译古文时使用。
2. 感情色彩:该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,通常用于描写人物情绪的高潮部分。
3. 搭配习惯:常与“泪”“泣”“悲”等词连用,如“涕泗横流”“涕泗滂沱”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涕泗”虽为古语,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功能,使其在文学作品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。了解并掌握这类词语,有助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的深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