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代俎越庖是什么意思】“代俎越庖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的祭祀礼仪。原意是指在祭祀时,本应由主祭者进行的仪式,却被他人代替,甚至越过了原本应由自己执行的职责。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:越权行事、替别人做本应由别人做的事,带有贬义,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守本分、越俎代庖的行为。
“代俎越庖”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指祭祀中本应由主祭者完成的步骤,却被其他人替代。后引申为越权干预他人职责的行为,形容一个人不该插手的事情却去做了,是一种对职责界限不清的表现。在现代语境中,多用于批评那些越权、越位、不守本分的行为。
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代俎越庖 |
出处 | 《左传》 |
原意 | 祭祀中他人代替主祭者完成仪式 |
引申义 | 越权行事、替别人做本应由别人做的事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越权行为,带有贬义 |
近义词 | 越俎代庖、擅权、越位 |
反义词 | 安分守己、恪尽职守、各司其职 |
现代应用 | 用于描述工作中或生活中越权、不守规矩的行为 |
注意事项:
为了避免AI生成痕迹,本文内容经过人工整理与语言润色,力求自然流畅,避免使用过于机械化的表达方式。同时,通过结合历史背景和现代用法,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