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出处】“虽远必诛”是一句具有强烈警示和威慑意味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敌人的坚决态度。它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,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对“虽远必诛”一词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
“虽远必诛”最早见于《汉书·陈汤传》。该语句原意是: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意思是:凡是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,即使逃到天涯海角,也一定要将他们消灭。这句话由西汉时期的名将陈汤所提出,体现了当时汉朝对边疆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外来威胁的强硬态度。
此句在后世被广泛引用,不仅作为军事战略的体现,也常被用作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。现代语境中,“虽远必诛”常被用来强调国家对任何挑衅行为的坚定回应。
二、表格:关于“虽远必诛”的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汉书·陈汤传》 |
原文 | “明犯强汉者,虽远必诛。” |
出处时间 | 西汉时期(约公元前1世纪) |
作者/人物 | 陈汤(西汉将领) |
语义 | 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,即使逃到远方,也要追杀到底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表达国家对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。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敌、维护尊严的精神。 |
三、结语
“虽远必诛”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宣言,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外部挑战时,应保持警惕与果断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种坚定的态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