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丁公凿井出处于哪里】“丁公凿井”是一个典故,出自古代文献,常用于比喻因小失大、舍本逐末的行为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含义,以下将从来源、解释、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丁公凿井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,讲述的是鲁国大夫丁公在凿井时,因为急于求成,导致井壁塌方,反而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水。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做事急躁、不按规律办事,结果适得其反。
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注重方法、只图表面效果的人,强调做事应循序渐进,不可急功近利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丁公凿井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 |
故事背景 | 鲁国大夫丁公凿井,因急躁导致井塌,失去水源 |
含义 | 比喻因小失大,急躁冒进,结果适得其反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做事不讲方法、急于求成的行为 |
近义词 | 急功近利、欲速不达 |
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稳扎稳打 |
三、结语
“丁公凿井”虽然源自古代,但其寓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讲究方式方法,不能盲目追求速度,否则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内涵,我们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,避免重蹈“丁公”的覆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