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志刚个人简历】孙志刚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,曾因推动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而受到广泛关注。他早年投身于社会学研究与公共政策分析,致力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。以下是对孙志刚个人经历的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主要经历。
一、个人简介
孙志刚,男,出生于1960年代,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,后赴美国深造,获社会学博士学位。回国后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政策分析工作,尤其在城市流动人口、社会救助制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。他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等职务。2003年,因一篇关于“收容遣送制度”的文章引发全国关注,推动了相关制度的改革。
二、主要经历一览表
时间 | 单位/职位 | 主要工作内容 |
1980-1984 |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| 攻读社会学专业本科,奠定学术基础 |
1984-1987 |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| 攻读社会学硕士,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与社会政策 |
1987-1990 | 美国密歇根大学 | 攻读社会学博士,研究重点为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分析 |
1990-1995 | 中国社会科学院 | 担任助理研究员,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|
1995-2000 |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| 从事公共政策研究,重点关注农民工与城市化问题 |
2001-2003 | 中央党校 | 参与教学与科研工作,撰写多篇关于社会公平与法治的文章 |
2003年 | 《南方都市报》 | 发表《我为什么反对收容遣送制度》一文,引发全国舆论关注 |
2003-2005 | 全国人大常委会 | 参与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》起草工作 |
2005年后 | 中国社会科学院 | 继续从事社会政策研究,关注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 |
三、总结
孙志刚以其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在中国社会政策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制度的完善,也激发了公众对社会公平与法治的关注。通过他的努力,中国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,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