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第二次科技革命名词解释】第二次科技革命,又称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,是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发生的一场以电力、内燃机、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为标志的技术革新运动。这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,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,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业化时代。
一、
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870年至1914年之间,是继第一次工业革命(以蒸汽动力为主)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技术变革。其核心特征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、内燃机的发明、化学工业的兴起以及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主要标志。这次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还促进了交通运输、通信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发展,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。
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,第二次科技革命更加注重科学理论的应用,许多新技术来源于科学研究的成果。例如,电磁学理论为电力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,而化学研究则推动了合成材料和化工产品的诞生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时间范围 | 1870年至1914年 |
主要国家 | 欧美国家(如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法国等) |
核心技术 | 电力、内燃机、化学工业、钢铁工业、铁路网络、电话、电报等 |
代表人物 | 爱迪生(电灯)、特斯拉(交流电)、福特(流水线生产)、诺贝尔(炸药) |
主要成就 | 电力系统的建立、汽车的发明、飞机的出现、化学工业的发展、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形成 |
影响领域 | 工业、交通、通信、医疗、农业、日常生活等 |
社会变化 | 城市化进程加快、工人阶级壮大、消费水平提高、全球化趋势增强 |
科学应用 | 科学理论直接指导技术发明,如电磁学、热力学、化学反应等 |
三、总结
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技术飞跃,它不仅提升了社会生产力,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。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为后来的信息革命奠定了基础,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起点。通过电力、内燃机等技术的普及,人类进入了电气化、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新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