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掎角之势什么意思】“掎角之势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军事或战略中,形容两方或多方面形成夹击、互相呼应的态势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布局,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背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出处: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宋,宋人告急于晋。晋侯欲救之,伯宗曰:‘不可。’……不如使诸侯知秦之不义,而以兵临之,彼必惧而归。”后世引申为“掎角之势”。
字面意思:
- “掎”:牵制、夹击;
- “角”:指战线上的两个突出部分,如“犄角”。
整体含义:
指在作战或竞争中,多方势力相互配合、形成包围或夹击的态势,彼此之间形成支持与呼应的关系。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类型 | 应用举例 |
军事战争 | 两军夹击敌军,形成掎角之势 |
商业竞争 | 多家企业联合对抗市场巨头 |
政治斗争 | 多个派系相互呼应,形成合力 |
战略布局 | 城市规划中多个区域协同发展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围攻、夹击、合围、联动 |
反义词 | 孤立、孤立无援、单打独斗 |
四、成语故事(简要)
在春秋时期,楚国攻打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救。晋国大夫伯宗建议不要直接出兵,而是让其他国家看到秦国的不义行为,从而对秦国施压。后来,晋国通过外交手段,使得秦、晋两国形成对楚国的夹击之势,最终迫使楚国撤军。这就是“掎角之势”的历史原型。
五、总结
“掎角之势”是一种典型的多点配合、相互呼应的战略方式。它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,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商业、政治、外交等多个领域。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分析局势、制定策略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掎角之势 |
含义 | 多方势力相互配合,形成夹击或呼应的态势 |
出处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
使用场景 | 军事、商业、政治等 |
近义词 | 围攻、夹击、合围 |
反义词 | 孤立、单打独斗 |
故事来源 | 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|
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应用,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