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廉者不受什么】“贫者不受嗟来之食,廉者不受万钟之禄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格尊严和道德操守的重要论述。它强调了人在面对不义之利时应保持清高与自尊,不为外物所动。
一、原文解析
“贫者不受嗟来之食”意思是:贫穷的人不会接受别人带着轻蔑态度给予的施舍;“廉者不受万钟之禄”则表示:有节操的人不会接受丰厚的俸禄,尤其是那些不符合道义或带有侮辱性质的待遇。
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儒家提倡的“义利观”,即在物质利益面前,要以道德为先,坚持原则,不为利益所诱惑。
二、核心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下》 |
原文 |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,廉者不受万钟之禄 |
含义 | 强调人格尊严与道德操守,反对不义之利 |
背景 | 古代社会对士人品德的要求 |
现实意义 | 在现代仍具启示作用,提醒人们坚守原则 |
三、延伸思考
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,也对现代社会中的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在职场、生活中,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压力,如何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,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- “嗟来之食” 可以理解为带有贬低意味的施舍或不公平的待遇;
- “万钟之禄” 则象征着权力、地位、金钱等外在诱惑。
真正的“廉者”,不是一味拒绝利益,而是在面对利益时,能够分辨其是否符合道义,是否值得接受。
四、结语
“贫者不受嗟来之食,廉者不受万钟之禄”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要求,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境界的一种呼唤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,唯有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,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尊严、有品格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