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奇货可居是谁的典故】“奇货可居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,讲述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如何通过投资政治人物,最终实现权力与财富双丰收的故事。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把稀有的东西当作珍贵的货物来囤积,等待时机高价卖出,也引申为利用资源或人才谋取利益。
“奇货可居”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的商界巨贾吕不韦。他发现当时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(后改名子楚),认为此人有潜力成为未来的秦王,于是决定投资他。吕不韦不仅资助异人,还为他寻找合适的妻子,并帮助他在秦国立足。后来,异人果然继承王位,成为秦庄襄王,吕不韦也因此被封为丞相,权倾一时。因此,“奇货可居”最初指的是吕不韦对异人的投资行为,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于形容善于把握机会、投资潜力股的人。
表格:奇货可居典故详解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出处 | 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 |
主要人物 | 吕不韦、异人(即后来的秦庄襄王) |
典故背景 | 战国时期,吕不韦发现异人作为秦国王子的人质,认为其有潜力成为未来君主。 |
典故内容 | 吕不韦投资异人,助其登上王位,自己也因此获得高位与财富。 |
成语含义 | 原指将稀有之物视为珍宝囤积,后引申为投资有潜力的人或事物以获取利益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善于把握机会、投资潜力股的行为。 |
通过这个典故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机会和资源的敏锐洞察力。吕不韦的成功不仅是商业上的胜利,更是政治智慧的体现。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,在适当的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,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