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深圳关内和关外在区域上是怎么划分开来的】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,其行政区划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调整。其中,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的概念是深圳城市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地域划分方式。这一划分不仅影响了城市的行政管理,也对经济、交通、人口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一、关内与关外的基本定义
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最初源于深圳特区设立初期的行政边界。1980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时,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,将深圳划分为“关内”和“关外”两部分。其中,“关内”指的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核心区域,而“关外”则是指特区之外的区域。
随着深圳的发展,这种划分逐渐演变为一种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,而非严格的行政边界。
二、关内与关外的区域划分
| 区域 | 所属范围 | 特点 |
| 关内 | 罗湖区、福田区、南山区、盐田区 | 城市核心区域,经济发达,基础设施完善,商业、金融、科技产业集中 |
| 关外 | 宝安区、龙岗区、坪山区、大鹏新区 | 地域广阔,发展迅速,工业基础雄厚,近年成为城市扩张的重点区域 |
三、关内与关外的演变过程
1. 早期划分(1980年代)
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时,以深圳河为界,深圳河以北为“关内”,以南为“关外”。但这种划分并不完全准确,因为当时“关内”主要指罗湖、福田等核心区域。
2. 行政调整(1990年代后)
随着深圳城市规模扩大,原有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的界限逐渐模糊。2000年后,深圳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,宝安、龙岗等区逐步纳入城市发展规划,使得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的概念更加偏向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的差异。
3. 现代概念(2010年后)
目前,“关内”通常指福田、南山、罗湖、盐田等城区,而“关外”则包括宝安、龙岗、坪山、大鹏等区域。尽管没有官方明确的行政划分,但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仍习惯用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来区分不同的城市区域。
四、关内与关外的现实意义
- 经济差异:关内地区经济活跃,商业氛围浓厚;关外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,尤其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方面表现突出。
- 交通布局:关内交通网络密集,地铁线路覆盖广;关外交通正在快速建设中,如地铁11号线、14号线等已延伸至关外区域。
- 生活成本:关内房价高企,生活成本较高;关外房价相对较低,适合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。
五、总结
深圳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的划分,是城市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标志。虽然它不再是严格的行政边界,但在城市功能、经济结构、生活节奏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随着深圳不断向外围扩展,未来“关内”与“关外”的界限可能会进一步模糊,但这一概念仍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