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侔字是什么意思】“侔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但在古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一定的使用。它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,本文将从字义、用法、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。
一、字义总结
“侔”字的基本含义是“相等、相同”或“比照、类比”。在古代汉语中,常用于表示事物之间的对等关系,如“相等”、“相比”等。此外,在某些情况下,“侔”也带有“齐一”的意思,即达到一致的状态。
1. 相等、相同:如“等量齐观”中的“侔”,表示两者相等。
2. 比照、类比:如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,可引申为“侔其事”。
3. 齐一、统一:如“天下大同,万物一体”,可引申为“侔于道”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| 用法 | 示例 | 解释 | 
| 相等 | 他与我年龄相侔 | 表示两人年龄相当 | 
| 类比 | 以古观今,侔于今日 | 用古代的情况来类比今天 | 
| 齐一 | 天下万物,莫不有其分,而无以侔之 | 意指万物各有其位,无法完全等同 | 
| 对等 | 两国之间,当以礼相待,不可有优劣之分,即“侔”也 | 强调双方地位对等 | 
三、词性与结构
- 词性:多为动词或形容词
- 构词能力:较少单独使用,多与其他字组合成词语,如“侔等”、“侔合”、“侔拟”等
四、文化背景与出处
“侔”字最早见于《尚书》《论语》等经典文献,常用于表达思想上的对等或逻辑上的类比。在后世文学作品中,也有使用,但频率较低。
例如:
> “夫子之言,非徒言也,实有深意焉,其理可侔于天地。”
> ——出自《荀子·正名》
五、总结
“侔”字虽不常见,但在特定语境中具有明确的含义,主要表示“相等”、“类比”或“齐一”。了解其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部分现代书面语。对于学习古汉语或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,掌握这一字的含义是必要的。
表:侔字常用含义与用法一览
| 字义 | 常见用法 | 例句 | 说明 | 
| 相等 | 动词/形容词 | 年龄相侔 | 表示两者相等 | 
| 类比 | 动词 | 侔于古人 | 用古人的方式类比 | 
| 齐一 | 形容词 | 万物不侔 | 表示无法完全一致 | 
| 对等 | 动词 | 以礼相侔 | 强调双方对等 | 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侔”字在具体文献中的应用,建议查阅《说文解字》《康熙字典》或相关古籍资料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